发布日期:2024-07-28 21:04 点击次数:135
文|书生炒股杠杆配资哪个好
编辑|t
引言
提到三国谋士,众人第一时间想到的皆是,诸葛丞相、郭嘉、荀彧、周瑜等。但有一位虽也名声响亮,耳熟能详,但大都在担任故事的配角。
然则其文韬武略并不逊色于上述几位,他便是被世人低估,被历史故事演义化的受害者,东吴“第一谋士”鲁肃。
在电视剧中,鲁肃一直是一个本分的老实人形象,但在真实历史中,鲁肃堪称三国中最有城府的人,要不他也坐不上东吴第一谋士的宝座!
一、鲁肃的真实历史形象
不管是新版三国还是老版的三国,影视剧中的鲁肃都是一副文人雅士,博学多识的典型儒家文人形象。
大家对鲁肃最深的印象,或许还是他邀请诸葛亮去东吴的时候。鲁肃作为东吴的主战派,想要联刘抗曹,因此对诸葛亮万般叮嘱,不要夸大曹操实力,不然怕孙权害怕投降了。
结果诸葛亮刚坐下就说,曹操人马至少百万!若要说得准确些,便是150万有余,我说只有百万,是怕吓到江东诸公。手里仅有数万兵马的孙权有没有被吓到不知道,一旁的鲁肃倒是被吓得不轻。
从电视剧中看来,鲁肃可谓是江东第一老实人了。
然,史书中记载的鲁肃形象并非如此,不说是身高八尺,但也不遑多让。不仅学识渊博,骑马舞剑也是精通,可谓是文武兼备。
纽约证券交易所表示,正在调查与异常波动相关的技术问题,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股票受到此问题的影响。
(古代骑射图)
《三国志》载:
肃,体貌魁奇,少有壮饰,好为奇计,天下将乱,乃学击剑骑射。
意思是,鲁肃身材魁梧,心有韬略,乱世将起,于是学习了击剑、骑马、射箭。这些都与人们所熟知的鲁肃形象大相径庭。
鲁肃出身于东城富族,为人乐善好施,身处乱世经常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百姓。他性格豪迈,为意气相投之人可一掷千金。
鲁肃与周瑜的相识相知也正是因为鲁肃豪迈的性格,当时周瑜任居巢长,但时值乱世民间军中尽皆缺粮。周瑜闻鲁肃之名亲至拜访,更是想向鲁肃借粮。
鲁肃听闻周瑜之请求便随手指一粮仓,将仓之粮全部赠与周瑜,一仓有三千斛米,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便是三十六万斤。
可以说鲁肃赠粮是性格豪迈,但不如说是鲁肃慧眼如炬,早知周瑜并非池中物,乃当世人杰之一,一遇风雨便可化龙。
(周瑜 三国剧照)
经此一事,周瑜鲁肃二人意思相投引为至交,史载“瑜益知其奇,随相亲结,定桥、札之分。”
史书中这一段关于鲁肃的描述,有不少人理解为,鲁肃是个性格豪迈的人,恰巧和周瑜结识了。从后来鲁肃的众多谋略来看,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。
鲁肃出身于巨富之家,然而在乱世之中,钱财都是身外之物,唯有强大的实力,才能护得一方平安。但东汉末年,士族门阀观念极重,“上品无寒门”祖上没有背景,常人更是连下品都难以混上,根本没法实现阶级跨越。
因此鲁肃此举,只不过是他钓鱼抛下的诱饵罢了。最终成功钓到了周瑜。
(鲁肃)
二、榻上策——初窥天下局势
进入东吴政权后,相比于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东吴官员,鲁肃仅仅属于小地主富户,在重视出身的汉末鲁肃并不占优,但若想实现心中抱负,鲁肃又必须跻身东吴决策层。
于是鲁肃在仔细分析东吴官僚集团组成成分后得出结论,东吴政权是孙家得到吴地本地世族支持建立的,实行的是领兵复客制。
所以,以吴郡四姓的地方世族,更加注重自身一家一姓的利益,更在意地方之得失。正应了那句“六朝何事,只成门户私计。”
当各级官员都只在乎自己的利益,整体趋于保守,那么统治者的利益谁来维护,孙权身为年轻的统治者血气方刚,更希望的是锐意进取,而不是墨守成规。
鲁肃看出了这一点,并向孙权建议,这便是青史留名的榻上策。
(孙权 新三国剧照)
首先鲁肃向孙权提出,固守江东,以待时变。现在时局紊乱,汉室大厦将倾,已回天乏术。且曹操势大无法正面抗衡,但北方依旧战乱纷争,不如固守江东保存实力。
第二,夺取荆州占领长江之南与曹操分庭抗礼,划江而治。既然曹操势大,无法正面抗衡,但北方也未定,曹操根基未稳。
东吴实力虽不敌曹操,但在长江以南却是首屈一指的。不若趁曹操北方未定,先讨伐黄祖,再西征刘表占领荆州,尽夺江南之地。
第三,便是建号帝王,北抗曹操。如若尽占江南之地,便可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,登基称帝,与曹操划江而治,分庭抗礼。
(汉末 形势图)
榻上策明确的指出了东汉王朝气数已尽,并且准确的预测了天下将三分,分别为曹操、孙权、刘表。天下三分又与诸葛丞相的隆中对不谋而合,最终鲁肃给出了任何统治者都无法拒绝的目标,那便是登基称帝。
鲁肃凭借榻上策,成功得到了孙权的赏识与重视,一举晋升为东吴政权的决策层,初步实现心中的抱负。
(诸葛亮 三国剧照)
四、风云突变 乱世中寻破局之法
公元208年,荆州牧刘表病逝,其子刘琮继位,曹操率大军南下,刘琮向曹操献荆州,天下局势一时间风云突变。
刘琮的投降和曹操的南下,迫使鲁肃不得不修改既定的战略。
先观东吴政权内部,以吴郡四姓为首的本地世家大族保守派都主张求和投降,而作为江东之主的孙权自然不愿投降,且东吴内部也有一批主战派将领,以鲁肃挚友周瑜为首。
于是鲁肃联合军中主战派,向孙权表明抗战之决心和必要,并且向孙权分析利弊。吴郡四姓只需称臣纳贡,依旧是累世公卿,而孙权一旦投降,其结果未可知,坚定孙权与曹操对峙的决心。
对外,鲁肃敏锐的发现了还身处荆州的刘备,当时的刘备虽军事实力不足,但其身处荆州风波的漩涡之中,并且刘备也素有政治名望。
刘备的存在可以说是荆州问题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,于是鲁肃决定先拉拢刘备,与刘备结盟虽不足以完全和曹操的军事实力抗衡,但也有对峙周旋一二的可能,并且能消除刘备这个对于东吴来说的不稳定因素。
(刘备 新三国剧照)
《三国志》载,鲁肃对周瑜言道:“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安,与结盟好;如有违离,宜别图之,以济大事。”
其意为,如果刘备与我们协助心同力,就先利用安抚刘备与其结盟共抗曹操,若日后刘备之举无益于我江东,但目前我江东实力远胜于刘备,也不怕刘备甚至可以吞并刘备。
孙权听取鲁肃的建议当即决定联刘抗曹,而身处于漩涡中的刘备听闻东吴有结盟之意更是喜出望外,与刘备的结盟更是能给东吴内部的主和派一次沉重的打击,令其不敢再轻言议和。
后续就是众所周知的赤壁之战的大获全胜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。
鲁肃通过联刘抗曹,既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,又帮孙权保住了江东之地,且打击了本地世家大族的实力,可谓一箭三雕。
此后的鲁肃总体的战略方针依旧是延续这联刘抗曹这一路线,毕竟曹操势大,东吴独木难支,包括借荆州与刘备也是其战略方针的体现。
关于借荆州与刘备后世议论不休,利弊皆有,如若仅从当世的角度和鲁肃之战略来看,借荆州确是让刘备在前期吸引了大量曹操的注意力,让东吴有时间发展内政,征伐山越。弊当然也有,但金无足赤,万事万物都有舍有得。
关于鲁肃之功过评价可借用《吴书》之言:
肃为人方严,寡于玩饰,内外节俭,不务俗好。治军整顿,禁令必行,虽在军陈,手不释卷。又善谈论,能属文辞,思度弘远,有过人之明。周瑜之后,肃为之冠。
其意为,鲁肃为人刚正不阿,对财货不感兴趣,一生清廉节俭。在治军方面,要求军队严格执行军令,虽然身处军中但任不忘阅读书卷。他善于高谈阔论,又写的一首好文章,思虑悠远,高瞻远瞩,有过人的远见和判断力。
不知道大家当年炒股杠杆配资哪个好,是否都轻看了鲁肃鲁子敬了呢?